现代意义的财务审计是伴随着19世纪中叶股份公司的形成而真正出现的。为什么这一时期要出现财务审计,并且,直到20世纪中叶都是占主流的审计形式,根本原因如下:
(一)财务审计的必要性
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方出现了以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为特征的股份公司。它使得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与经管权相分离,从而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就十分必要,这样,现代民间审计制度应运而生,并通过财务审计形式实现其审计功能。为什么必然要通过财务审计实现民间审计的功能,与股份公司的所有权性质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股份公司的所有者不再是一个和少数几个,而是一个众多的所有者集团。股份公司的股东扩大到整个投资大众,意味着任何单个或少数几个所有者的意愿将不再代表着全体股东的意愿,任何只代表单个或少数几个所有者的审计(通常采取组织隶属,或只受少数所有者的委托)将不再为全体股东所接受,结果就产生了两种必要:
任何单个或少数几个所有者直接制定符合自身意愿的规则以约束财产经管者的行为,必然要为众多股东公认的原则所代替,即个人的法定行为成为了大家的公认行为;任何只代表单个或少数几个所有者的审计形式,必然要为能够代表全体股东的审计形式所代替。2.股份公司的所有者不再是直接投资者,而是通过股票投资的间接投资者。
这种间接性使得任何一个股东不便直接对股份公司经管者制定必须遵循的规则,而是由代表全体股东利益的社会公证机构或者国家机构制定通行和公认的原则,以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并为全体东所接受。3.股份公司的所有者不再是终生固定者,他们将不断的为潜在投资人所代替,因而形成了实现的股东与潜在股东的对立。这种对立意味着任何适合现实股东的规则并非都能为潜在股东所接受。
为了保护潜在股东的利益,协调现实股东与潜在股东的关系,不仅对经营者制定的约束规则要为两者公认,而且,审计也必须处在公正立场作出能为两者接受的结论。不难看出,股份公司的出现,一方面要求审计组织处在公正的立场代表众多股东的利益特别是现实股东和潜在股东的利益,由此,必然要求审计组织采取民间审计组织的形式,这与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极不相同;
另一方面要求由社会公正机构或国家机构代表全体股东特别是现实股东和法由社会公公认的规则,约束经营者的行为。3.股份公司实行两权分离,一方面使股东远离企业经营管理现场,另一方面对经管者的约束也采取了间接约束形式,这样,现实的股东为了了解经营者履行其受托经济责任的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持有股票,必然需要经管提供的财务报告。
而潜在的股东为了决定是否购买股票而进行投资,也需要通过财务报告分析企业的潜在收益能力。由此,经管者向股东提供财务报告成为了最基本的需要,相应,社会公证机构或国家机构代表全体股东制定的公认规则就表现为会计准则。通过该准则,要求经管者依此提供真实的、可靠的财务报告,并通过民间审计的鉴证约束经管者提供财务报告的行为。结果,财务报告审计也即财务审计就成为了股份公司出现后的一种主要审计形式。
(二)财务审计的可能性
股份公司的出现,形成现代意义的两权分离,这种分离使得众多的股东要求通过财务报表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以决定其投资行为和对经营者进行约束。这种对财务报表的必要性是否成为现实,还取决于财务报表能否起到这种作用,以及社会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只要提供真实的财务报表就可以使股东的利益得到全面体现和保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会计体系的完善为财务审计提供了技术可能性。随着复式簿记的出现,会计核算程序的科学化、会计核算内容的系统化和会计揭示的客观化,一方面会计核算资料本身发生错弊的可能性减少,这主要归因于会计核算程序的标准化,复式记录、平行登记和试算平衡等会计技术的运用;另一方面会计核算资料能连续、全面、系统和直接地揭示企业经济活动的原貌,则透过会计资料能全面了解企业业已发生的经济活动状况;
第三,会计核算过程不仅是取得会计资料的过程,也是会计控制的过程,通过这种控制不仅会抑制经济活动过程的错弊,而且,各种错弊也会在会计核算资料上留下蛛丝马迹,从而为透过会计资料发现企业经济活动中的错弊提供依据,正是这些条件为财务审计通过对会计资料尤其是财务报告的鉴证审计,就可履行股东的委托审计责任。
2.社会经济条件提供了环境可行性。股份公司初始,面临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表现为区域市场或国家市场,市场差异相对较小;同时,企业的数量较少,竞争的激烈程度相对较低,消费需求相对稳定。这使得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都不必时常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新的决策。而企业的经营地位相对稳定,业务类型和规模相对稳定,也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对稳定。
正因为此,投资人或股东更注重经营者或企业现在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为此,如何透过会计资料了解企业现在的资产规模、偿债风险、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变得十分重要。这不仅要企业提供会计资料,而且,必须真实可靠,这当然应通过财务审计才能实现,财务审计的内容就表现为